七月的骄阳,炙烤着大地。在城控·秀江南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,热浪蒸腾,空气仿佛凝固。然而,有这样一对身影,始终如一地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,在持续攀升的高温下,用近乎严苛的认真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为200多名工人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——他们就是55岁的安全员赵东山和53岁的搭档杨延斌。他们是工地上无声的守护者,是高温熔炉中岿然不动的“安全桩”。
晨曦中的第一道防线
当城市还在沉睡,工地的轮廓在熹微晨光中逐渐清晰。不到清晨五点,工地入口处已排起了队伍。赵东山手持酒精测试仪,开始了新一天的第一道防线守护。他手拿仪器仔细检测,当读数显示15毫克/100毫升,他的态度没有丝毫妥协:“今天你不能上工!”面对试图辩解的工人,赵东山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联系劳务队长,按规定进行处罚,并明确要求参加安全培训,考核合格才能回来。这份源于六月启动的“酒后作业专项治理行动”,在酷热难当的盛夏执行得愈发严格。无论清晨还是午后,不定期的抽查从未间断。正是这份铁面无私的坚守,已成功将11名饮酒工人挡在了危险作业之外,为工地安全消除了重大隐患。
滚烫钢铁上的“行走笔记本”
完成严谨的晨检,赵东山的身影并未停歇。他拿起一本早已被汗水浸得发黄、边角磨损严重的笔记本,步履坚定地走向钢筋加工区。这本看似普通的笔记本,是他数十年工地安全经验的结晶,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的温度变化曲线、各区域设备运行的关键参数。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,熟练地触摸着阳光下滚烫的钢筋,感受着那灼人的温度,同时在本子上快速记录下数据。他的“三摸五查”工作法,在高温天气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有效——“摸钢筋”感知材料热胀冷缩状态;“摸设备”检查运转是否异常、有无过热;“摸电缆”排查绝缘老化、过热风险;“查防护”确保劳保用品佩戴规范;“查休息”监督工人轮班避暑;“查饮水”保障充足、清凉的饮用水供应;“查药品”保证防暑药品及时到位;“查用电”杜绝私拉乱接带来的消防隐患。每一步检查,都凝聚着他对安全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工友生命的敬畏。
细节控的“鹰眼”与温情
与此同时,杨延斌的身影活跃在工地的各个关键角落。晨会刚散,他敏锐的目光就锁定了3号楼外架上的一处松动卡扣。高温下,金属构件热胀冷缩效应显著,任何微小的隐患都可能被放大。他二话不说,抄起扳手,利落地将其拧紧。扳手与金属碰撞的脆响中,他大声叮嘱一旁的班组长:“下午混凝土浇筑按监理新规来,木工组盯紧模板间距,振捣棒‘梅花点’布位,每处必须振捣够30秒。”布置完工作,他直起身,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做好记录,补充道:“各组长现在就去领今天的防暑药品,高空作业的兄弟,两小时必须下来休息,谁图省事不遵守,我直接记考核!”走到电梯井口附近,一块散落的碎砖引起了他的注意,他弯腰捡起,稳稳投入废料桶。杨延斌的细致入微,体现在对每一个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,也融入在对工人健康的点滴关怀之中。
热浪中的“生命时速”
对安全的守护,不仅在于日常的严防死守,更在于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。一个周一的午后,热浪扭曲了空气。在混凝土班组紧张浇筑车库顶板时,杨延斌锐利的目光捕捉到振捣工小张脚步虚浮,动作迟缓。他心头一紧,没有丝毫犹豫,一个箭步冲上前去,果断接过沉重的振捣棒交给旁边的工人,随即半扶半搀地将几近虚脱的小张带离热源核心区,走向最近的遮阳棚。此时,闻讯赶来的赵东山默契配合,迅速取出备好的湿毛巾,轻轻敷在小张滚烫的额头上,又麻利地拧开一瓶冰镇矿泉水,小心翼翼地喂给小张。看着小张苍白的脸色逐渐恢复,急促的呼吸慢慢平缓,他们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。杨延斌翻开随身的安全台账,在小张的名字旁,郑重地画上一个醒目的标记,并添上一个小小的警示符号。这不仅是一次事件的记录,更是对后续重点关注的提示,也是对脆弱环节的再次加固。这场与高温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,无声地诠释了安全守护者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夕阳下的无声誓言
当日头西沉,晚霞将整个工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,喧嚣了一天的工地渐渐归于平静。杨延斌和赵东山的身影再次并肩出现,他们逐一检查着分布在工地各处的消防水桶。夕阳的余晖拉长了他们的影子,在尚有余温的地面上缓缓移动。他们仔细查看每一个水桶,确保里面都蓄满着清澈的水源。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工装,紧贴在背上,疲惫刻在脸上,但他们的眼神依旧专注而坚定。这一刻,他们长长的影子,仿佛化作了两枚深深钉入大地的“安全桩”,沉默而坚韧,无声地诉说着对这片土地上所有忙碌身影的承诺——守护安全,守护平安。
杨延斌和赵东山,这对在高温下并肩作战的“老安全”,用日复一日的严谨、细致、担当和温情,在酷暑的“烤”验中,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长城。他们守护的,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顺利推进,更是多个家庭翘首以盼的幸福与安宁。他们是高温下最坚定的身影,是秀江南工地上最值得信赖的“安全守护神”。(文:江向东)
(责任编辑:荆门城建集团)